社会实践 | 山东理工大学“赴陇援西”实践团开展“红色光影榜样的力量”主题教育课
7月17日上午,山东理工大学 “赴陇援西” 实践团在羚城青年之家精心组织 “红色光影榜样的力量” 主题教育课。本次活动由团队成员张娜担任主讲,杨晓彤协助开展,旨在通过经典红色影片,引导青少年感悟革命精神,厚植爱国情怀,让红色基因在互动体验中代代相传。
课堂以互动提问拉开序幕。“大家看过哪些红色电影?里面的英雄人物有什么样的故事?” 张娜的提问瞬间点燃现场氛围,学生们纷纷举手分享。有的讲述《地道战》里村民的智慧,有的提及《红岩》中烈士的坚贞,稚嫩的话语中满是对英雄的敬佩。实践团成员认真倾听,不时补充历史背景,让学生对红色故事的理解更加立体。
随后,实践团聚焦《闪闪的红星》《鸡毛信》《小兵张嘎》三部影片,系统介绍创作背景与核心情节。从土地革命时期潘冬子与敌人斗智斗勇,到抗日战争时期海娃冒死送鸡毛信、张嘎在战火中成长,一个个少年英雄的故事被娓娓道来。这些诞生于不同年代的作品,虽背景各异,却共同勾勒出革命岁月里青少年的责任与担当,让学生们明白:英雄并非遥不可及,平凡人也能在时代洪流中书写不凡。
在影片片段观赏环节,张娜选取三部电影中最具感染力的场景:潘冬子紧握红星眺望远方的坚定眼神,海娃跨越山岭护信的执着身影,张嘎手持木枪模仿战士的机敏模样。屏幕上的光影牵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,学生们时而屏息凝视,时而小声交流感受,有的还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。当看到海娃成功把信送到八路军手中时,现场响起自发的掌声,红色精神的感染力在此刻具象化。
活动尾声,杨晓彤引导学生们畅谈收获。“我要像张嘎一样勇敢,遇到困难不退缩。”“原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这么多英雄换来的,我要好好学习,报效祖国。” 朴实的话语道出了青少年对英雄精神的理解与传承决心。
《人民日报》曾提到过这样一句话“百年征程波澜壮阔,英雄浩气万古长存”。红色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,红色电影则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教材,联起革命年代少年英雄的群像。此次主题教育课以光影为桥,将历史记忆转化为青少年可感知的精神力量,既丰富了暑期文化生活,更筑牢了理想信念之基。实践团成员表示,未来将继续挖掘红色资源,设计更多贴近青少年的教育活动,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