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会实践 | “童声拨八音” 妙解“心弦千千绪”——“蔚梦疆来”实践团红领巾小课堂奏响情绪疗愈乐章
心灵调音师
7月29日,山东理工大学“蔚梦疆来”实践团在新疆木垒县博斯坦乡阿克卓勒村红领巾小课堂,创新开设“我的情绪八音盒”特色心理课程。实践团成员化身“心灵调音师”,引导木垒县孩子们以耳倾听、以手奏乐,学习用“童声拨八音”的艺术方式妙解“心弦千千绪”,为暑期课堂注入别样的韵律与温情。
课堂在空灵的颂钵声中拉开帷幕。实践团成员借助PPT魔法般唤出“情绪八音盒”,带领孩子们穿梭“情绪森林”。三段精心挑选的音乐——舒缓曲、舞曲、忧郁调——直观展现了旋律对心灵的牵引。当情境模拟“狂风骤起”,象征小树陷入情绪困境时,孩子们从八音盒中找到了“解忧密码”,用音乐的力量抚慰“情绪小树”。
互动环节,孩子们手持不同的乐器默契协作:低沉的鼓点与双响筒慢奏道出忧伤,跳跃的串铃与三角铁的脆响迸发出无忌欢颜。“沙锤轻轻摇是风吹麦浪,快快摇就是戈壁雨点!”同学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。
“奥尔夫音乐合奏疗愈”将课程推向高潮。孩子们在手势指挥下,以碰铃、木鱼、沙锤、铃鼓等乐器共同演绎了一段心灵叙事:沉重的节奏铺陈出小树因“久别”滋生的孤独与迷茫情绪;当清亮的三角铁与串铃汇入,旋律豁然开朗,象征着“重聚的温暖”融化了孤独的寒冰。实践团成员顺势引入情绪ABC理论,浅显阐释了“想法左右情绪”的道理,并点出音乐疗愈的奥秘——愉快的节奏激活了大脑镜像神经元,多巴胺的释放激发了愉快心情。
本次活动以“童声”奏响“八音”,旨在将抽象情绪化作可触可感的韵律,不仅为博斯坦乡儿童开启了艺术感知之窗,更赋予其一把“心灵调音匙”,助其在成长路上自主调和“心弦千绪”。未来,实践团成员将依托“红领巾小课堂”,持续深耕边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,探索更多融汇地域风情与创新理念的育人模式,让关爱如清泉流淌,滋养每一株蓬勃生长的“边疆小树”。